網路上每每有身高低於160公分的車友提出需要車架建議時,就會出現700C及650C兩派說法。
其實就如同我之前所說過的,其實只要跨得過去,上管長度OK,其實選擇700C或是650C都是可以的。身高146公分的爬坡女王李伯芳騎700C爬得比大部分的男生還快,重點是fitting要合身,至於輪徑則是看自己的取捨。
身高不夠,很多時候必須犧牲一些選擇,沒有辦法面面俱到,大部分車友講究車架的重點,在小個子車友變成是一種必須的取捨。
一般大家的觀念中,700c前叉輪組好找,但遷就於輪徑前叉的長度,龍頭座墊的落差往往很難做出來,後輪也明顯高過上管與立管交會處,而過低的standover height更讓公路車看起來變成"彎把登山車"。
諸多立管中到中低於40公分的車架,其實都長的一個樣,差別只在於車架管型及圖裝是否能夠在視覺上修飾過大的上管下斜角。
但這樣的車架好騎嗎?我只騎過Giant TCR Composite XS車架(那支車架的上管長還是51,而非現在的52),我狀況最好比賽成績最好的時候也是騎那支車架,能說不好騎嗎?阿芳姊不是沒試騎過我的Casati M7.9,新車架仍是選擇了700C.
再談到650C,市售650C車架,選擇不多,而且多是做成縮小版的彎把登山車,如Giant Avail鋁車架, KHS的650C, 並沒有因為選擇650C而獲得比較協調的縮小版公路車外觀。但這也是市場所需,因為像我一樣跨高70左右的女生,只要跨得上去,還是願意遷就短龍頭+低落差的搭配;只有跨高低於68公分的女生才會願意”屈就”650C.
原本訂製IF TiCJ時,我提到希望能盡量做成700c,蕭醫師也是先把700c的設計圖傳給我確認。因為適合我的鈦車架管子細,可以盡量縮短頭管到94mm,不過遷就71.5cm的standover height, 還是得做出10.5度的上管下斜。
後來又收到650c的車架設計圖,其實整體來說fitting角度都完全一樣,只是差別在650c可以採用2.9度的上管斜角;而因為蕭醫師不建議我的落差太大,故650c的頭管並沒有設計至車架容忍的最短長度;另外後下叉也因應我要求的穩定性,延長到400mm,騎乘感覺不會和700c差太大,如此一來訂製700c和650c就只剩下外觀的考量及前叉的取捨。
若選了700c,可以搭配比較舒適且適合女生的Edge 1.0,而650c前叉則要另外尋找.....
經過幾天內心的掙扎,並謝謝蕭醫師、乃哥、歐陽、馬拉妹在plurk及email上指點討論,最後Mark一句話點醒了我,他說:”你都要花大錢訂製車子,幹嘛訂出一台醜醜車,就是和別人不一樣啊!”
沒錯!要騎彎把登山車,買捷安特Aimez就是又便宜又棒又合身的車子了。
而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Dr.蕭傳給我的一張小尺寸 700c IF TiCJ的照片,原來細鈦管車子做成小車架是這麼難看,活像是用碳纖車的角度套用在鋼管車上,說有多醜就有多醜。
於是我立刻翻供決定選擇650C,至於前叉的問題,就交給越界去傷腦筋。
650c全碳纖前叉目前還有量產的只剩下3T Funda Pro,當時衣櫥上還囤著一支哩!
但這前叉因為有下列問題,最後還是放棄:
1. 唯一的Rake 40mm規格,並不適合拿來搭配小尺寸650c,頭管角度會太奇怪。
2. 扁平造型比較搭配粗管車架,而我的TiCJ則是傳統細管鈦車
3. 上管底座尺寸是設計給隱藏式headset,傳統車架來拿硬上,多凸一圈出來,實在是難看到極點。
Ebay上還找得到殘存的650c前叉,也大多是rake 40mm,而且庫存品是沒保固的。最後參考歐陽的建議,還是選了造型相對古典的Would-up 650c前叉,只是重量差一點,整體搭配外觀倒是別有一種風味。
至於一般人很重視的車架烤漆處理,由於有Casati難照顧的烤漆經驗,訂製鈦車架就沒想要烤漆;原先預想的拋光處理或LOGO噴砂,考量小車架可能線走上管容易刮傷,加上費用的現實限制,最後還是維持預設的珠擊表面,簡單而耐看。
說到這裡,其實訂製車架的過程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一連串的掙扎及抉擇,享受吧!!